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暂行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6:26:06  浏览:922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暂行规定》的通知

海南省文昌市人民政府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暂行规定》的通知
文府[2005]279号


颁布日期: 2005.09.29 颁布单位: 省政府

文府[2005]279号

文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镇政府、办事处,各农(林)场,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文昌市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自然增长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保障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抚恤补助标准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优抚工作的通知》(国发[1998]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是指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调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
第三条 实行国家抚恤,地方政府补足的原则,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保障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第四条 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以下简称“三属”)和在乡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红军失散人员、带病回乡退伍军人、革命堡垒户(统称优抚对象),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抚恤和补助。
第五条 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原定每人每年800元,从2006年起,每人每年增发100元,以此自然增长。优待金由市财政转移支付拨付到各镇、办事处发放。孤老“三属”人员、孤老复员军人、孤老伤残军人每人每月优待金自然增长20元。
第六条 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原规定每人每年优待金500元,现调整为每年600元,由市财政拨款到市民政局统一发放。
第七条 抚恤、补助对象自然增长标准,按每月20元、10元两种不同标准增长,在部队曾任干部的老复员军人在原补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补20元,其他的增补10元。
第八条 自然增长年限为每年一次,由市民政局优抚股编制自然增长人员花名册,发放由有关部门实施。
第九条 中央及省财政下拨的抚恤经费和调整提高的抚恤补助标准的经费,作为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的基本标准经费。
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所需的增长经费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财政预算解决。
第十条 各镇、办事处、农、林场及有优抚对象的相关单位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解决本单位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过程中碰到的特殊问题。
第十一条 具有双重身份的优抚对象,其抚恤补助标准,按类别高的一类执行。
第十二条 抚恤补助对象被判处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或通缉期间,停止抚恤补助。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后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有关营业税优惠政策管理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军队转业干部 城镇退役士兵 随军家属有关营业税优惠政策管理的通知

财税[2005]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加强对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从事个体经营营业税优惠政策的管理,现将有关营业税政策问题明确如下: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26号)第一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93号)第三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随军家属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84号)第二条,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个体经营是指雇工7人(含7人)以下的个体经营行为,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从事个体经营凡雇工8人(含8人)以上的,无论其领取的营业执照是否注明为个体工商业户,军队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均按照新开办的企业、城镇退役士兵按照新办的服务型企业的规定享受有关营业税优惠政策。
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的其他营业税优惠政策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本通知自2005年3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


(2001年10月19日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监督,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参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结合本省实际,作如下决定:
    一、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对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经济工作行使监督职权。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受主任会议委托的常委会工作机构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经济监督工作。
    二、省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草案,五年计划草案以及长远规划草案,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报送省人大常委会。
    省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送计划草案前,将计划草案和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提交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
    三、省人大财经委在对计划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前,应当对计划编制和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计划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审意见。省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在15日内将初审意见的采纳情况向省人大财经委反馈。
    四、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省人大财经委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计划草案和计划报告进行审查,并提交审查结果报告,经大会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代表大会。
    五、省人大财经委对年度计划草案和计划报告的审查重点是:计划编制的指导方针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和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以及长远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是否符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体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主要措施是否符合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安排好重点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有利环境保护,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积极促进就业,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等要求。
    六、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批准计划的决议和大会主席团通过的省人大财经委的审查结果报告应当一并向社会公布。
    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必须作部分调整的,由省政府编制计划调整方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除特殊情况外,省政府应当在省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一个月前,将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年度计划调整方案,省政府应当向当年10月底前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提请审查批准。五年计划调整方案,省政府应当在计划执行的第四年年底前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省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应当及时向省人大财经委通报计划调整情况,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送计划调整方案前,将计划调整的主要内容提交省人大财经委,同时提供有关材料,并就调整的主要内容和调整事由进行说明。省人大财经委负责初步审查,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意见的报告。
    八、省政府应当在当年8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省政府应当在五年计划的第四年的上半年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五年计划前三年的执行情况。
    当经济运行发生重大变化时,省政府应当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作出说明。
    九、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需要听取并审议省政府的经济工作方面的专题汇报。
    省人大常委会应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计划安排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可以根据需要听取省政府的工作汇报,进行监督。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受主任会议委托的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向省政府有关部门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后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报告主任会议,由主任会议审议决定交省政府研究处理,并将结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十、省人大财经委应当定期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年度计划上半年和全年执行情况的汇报,并可以通过视察、调查、检查、经济形势分析等方式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省人大财经委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和检查时,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计划执行情况的材料。
    十一、对使用国家和省财政性资金、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贷款的重大建设项目,省政府应当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可以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十二、省人大常委会及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审议讨论本决定所列事项时,省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要求,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及说明材料,并派政府负责人或者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省人大专门委员会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涉及专门性问题的,可以邀请有关方面的代表和专家到会,发表意见。
    十三、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经济工作监督的情况向社会公布,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