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22:30:00  浏览:85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


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000年12月27日)

第一条 根据《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清真食品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清真食品监督管理工作。
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在清真食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征求、听取保持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及相关社团的意见。
保持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社团,应当积极配合、协助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清真食品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从事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应当取得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
本细则施行前已经从事清真食品生产与经营业务,尚未取得《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的,应当在本细则发布之日起六十日内按照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程序补办。
第四条 具备《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条件,申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的,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属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四区行政区域内的,向所在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从业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三日内,提出审核意见转报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转报的申请书及审核意见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答复,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
(二)属榆中、皋兰、永登三县和红古区行政区域内的,向所在县、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从业人员花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县、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答复,不同意的应当说明理由;核发《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的,应当在核发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按前款规定取得《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到工商等有关部门申办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
第五条 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进行年度审核。
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遗失或因残缺等原因难以辨认的,以及改营非清真食品未交销的,应当通知原持有人限期补办、更换或交销。
第六条 清真肉食品的畜禽屠宰工作人员,由保持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社团推荐,经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审核认可,由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保持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社团发给资格证明。
第七条 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外地屠宰、生产进入本市销售的清真肉食品加强检查,对县、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的清真证明审验认可工作进行指导。
第八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印制标有“清真”或其他相同意义字样的印刷品,应当报经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经批准的印刷品,应当标明批准机关及批准文号。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标有“清真”或其他相同意义字样包装的食品,应当接受市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保持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关社团的鉴定和监制;经鉴定和监制的食品,其外包装上应当标明鉴定监制机构名称。
第九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遗失、残缺,不按本细则规定补办、更换的,以及拒不接受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年度审核的,由原核发机关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 5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细则规定取得屠宰资格证明的人员所屠宰的畜禽,按清真肉食品上市销售的;
(二)外地屠宰、生产的肉食品进入本市,其清真证明未经审验认可按清真肉食品上市销售的;
(三)清真食品经营者改营非清真食品,未向原核发机关交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清真食品专用标志的。
第十一条 违反《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其他行为,由市、县、区民族事务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照《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1997年度总机构管理费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1997年度总机构管理费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苏省(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近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关于对所属企业实行收取管理费办法的请示》(中电财〔1997〕118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税前扣除审批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6〕177号)的有关规定,经审核,同意该公司1997年度向所属
企业提取1235万元的总机构管理费。其所属企业按规定标准上交的管理费(详见附件),准予在税前扣除,超过规定标准上交的管理费,应进行纳税调整。该公司提取的管理费年终如有结余,应并入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附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1997年度总机构管理费扣除标准
附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1997年度总机构管理费扣除标准
序号 企业名称 金额 所在地
(万元)
1 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 200 北京
2 中国瑞达系统装备公司 50 北京
3 中国通广电子公司 60 北京
4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总公司 30 北京
5 中国电子基础产品装备公司 50 北京
6 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45 北京
7 中国教育电子公司 15 北京
8 中国电子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公司 20 北京
9 中国通达信息网络系统公司 5 北京
10 中国电子技术应用公司 10 北京
11 中国电子为华实业发展公司 10 北京
12 中国华电房地产公司 5 北京
13 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42 北京
14 中国电子工程建设开发公司 8 北京
15 中国电子工业深圳总公司 40 广东深圳
16 深圳桑达电子总公司 250 广东深圳
17 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 200 江苏无锡
18 国营中原无线电厂(710厂) 25 湖北武汉
19 国营华越微电子公司 125 浙江绍兴
20 国营华东电子管厂(741厂) 20 江苏南京
21 国营金宁无线电器材厂(898厂) 10 江苏南京
22 国营新联机械厂(924厂) 10 江苏南京
23 中国电子工业上海公司 5 上海
合 计 1235



1997年11月25日

湖南省教育督导规定(废止)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教育督导规定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教育督导规定》已经1999年7月14日省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促进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依照本规定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对属于教育督导机构评估的事项,其他部门不得重复评估。对违反本规定的评估活动,被督导单位有权拒绝。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制定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制度和评估方案,指导下级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导工作;
(二)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三)对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检查与评估;
(四)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省示范(重点)中学、省示范(重点)职业学校、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五)承办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条 市、州、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义务教育、扫盲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检查与指导;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中等和中等以下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本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四)承办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教育督导机构根据职责和任务配备相应的教育督导人员。教育督导人员包括督学、督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六条 教育督导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
(三)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中督学应当具有10年以上教育教学或者教育管理工作经历;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教育督导人员应当接受必要的培训。
第七条 教育督导人员在教育督导机构的组织下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教育督导人员在教育督导活动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第八条 教育督导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教育督导机构确定教育督导内容,制定教育督导方案,通知被督导单位。重大督导内容的确定,应当报告同级人民政府。
(二)被督导单位进行自查,向教育督导机构报告自查情况。
(三)教育督导机构派出教育督导人员到被督导单位进行督导。
(四)教育督导机构向被督导单位通报督导情况,提出督导建议,必要时采取适当方式公布督导结果。
(五)被督导单位根据督导建议改进工作,有关部门根据督导结果和督导建议,对被督导单位实施奖励或者惩处。
对于重要督导情况,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九条 教育督导机构进行教育督导,应当以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以及督导方案、标准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对被督导单位作出公正评价。
第十条 教育督导机构进行检查、评估时,应当吸收被督导单位的主办或者主管单位参加。
第十一条 被督导单位应当提供与督导事项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对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重要问题的改进情况应当根据教育督导机构的要求予以报告,必要时教育督导机构可以进行复查。
第十二条 被督导单位对督导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督导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做出督导结论的教育督导机构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复查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申诉。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办或者主管单位和学校应当把督导结论作为考核被督导单位领导班子、评选先进、安排有关经费和招生计划、调整学校设置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 被督导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督导机构责令改正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一)弄虚作假的;
(二)阻挠他人向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导人员反映情况,或者对反映情况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三)对教育督导机构提出的正确意见和建议拒不采取改进措施的;
(四)其他严重影响督导工作的。
第十五条 教育督导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教育督导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教育督导人员资格,并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一)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二)徇私舞弊影响公正督导的;
(三)违反国家有关廉政规定的;
(四)其他严重影响督导工作的。
第十六条 教育督导机构在教育督导中发现被督导单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有权责令改正;被督导单位严重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或者他人侵犯被督导单位合法权益的,教育督导机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告知教育督导机构。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8月11日